张烨亮是莱职数百名文物修复专业毕业生之一,现就职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昌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有几件特别精致的展陈青铜器,就是他一手修复的。“我是从2014年开始参与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的。”谈起这个被列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重量级项目,张烨亮仍然激动万分,“真的是在与历史对话,而且是与3000年前的匠心亲密接触。”
追溯张烨亮与考古的结缘,他说:“2009年,我被莱职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录取……那会儿在老家山东,还没有职业院校开设文物修复专业,当时出于好奇,就报考了,以此为起点,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故事。”
2007年,莱职强化办学特色和专业创业,独辟蹊径开辟了文物修复与保护这个“冷门专业”。通过17年持续不断的摸索,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大有可为、前景广阔的行当。这不仅为越来越多的“张烨亮”打开了一扇通往精彩人生的大门,也让莱职成为山东省职业教育最早开设文保类专业的院校,并发展出全国文物保护职教领域最齐全的专业群。
如今,莱职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正开拓出崭新学科发展空间,形成品牌拳头专业,为社会持续输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为推动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创新贡献不竭的“莱职力量”、提供可鉴的“莱职路径”。
立足学生需求,持续扩充专业边界
2007年,莱职学院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在山东省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直到2018年,该校一直是全省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职院校。
学校文物保护学院院长刘高峰表示,“应该说是学校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坚守打动了这个行业,在行业的指导下,学校逐渐走向了这个专业建设的正规化、标准化。”文物修复与保护重在实践操作,学校创设专业之初,首要确定的便是投入实操设备。
正是三年的实操训练,练就了张烨亮扎实的基本功,为他的事业之路撒下了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毕业之际,正赶上学校有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名额,张烨亮抓住机会,通过考核顺利入职。仅仅两年后,张烨亮就被选中参与海昏侯出土文物修复项目以及海昏侯出土五铢钱整理课题研究。
在距离北京500公里的内蒙古、陕北一带,只比张烨亮低一个年级的师弟常经宇正在研究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源与演变。回想起求学莱职学院的经历,常经宇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专业的调整优化,“当时学校文保专业还处于摸索阶段,专业设置方面老师也会征求我们的意见,问我们想学什么,基于我们的需求逐渐增加课程”。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不断扩展教学边界,让常经宇和同学们的知识边界也在不断扩充。如今在安徽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研究生的他,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荣获过第七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
随着专业的不断调整优化,如今,学校先后开设了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等专业,建有文物鉴赏、无机质文物修复、纸质文物修复、装裱、木雕制作、内画制作等8个实训室,供学生学习实践。
校地共同培养,解锁田野考古技能
“你看着破损的碗啊盘啊,在自己手下变得完好无损,这个过程让我特别有成就感。”2021级文保专业学生韩曦媛觉得,“文物与‘年轻’并不冲突,我们青年一代,在与文物的对话中了解了过去,也知道了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虽然今年六月刚刚毕业,但曹保德已经积累了三段田野考古实习经历。在莱职学院文保专业,学生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通过学校提供的平台,可以参加各地的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专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振光表示,学校跟地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好。通过这一年的实习,曹保德把田野考古基本技能基本都掌握了,这就是学校和地方联合办学的优势。
如今,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文保毕业生610人,毕业生就业率100%,对口就业率80%以上。除继续深造外,每年有大量学生进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或其他文保类机构工作。
今年4月12日,第三届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启动。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评审产生了历届最年轻的一位——莱职学院2020级文保专业20岁的刘新宇。刘新宇自小热爱绘画,进入莱职后,他的瓷板绘画作品让专业老师赞叹不已。虽然尚未开设釉上彩绘的课程,但学院依然为他专门协调了一间工作室,购置颜料、制作摆架、开启烧窑炉、邀请专业教师指导。正是得益于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刘新宇的釉上彩绘技术不断精进。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实训指导老师鲁雪斌表示,未来将会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科技赋能传承,“技术高光”恰逢名师进校
传统技艺代代相承,莱职学院文保专业的年轻学子肩负着还原文物原貌的重任。学校专门聘请了来自文博企业的负责人作为兼任讲师,以期将文博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理念传授给校园之内的学生们。3D打印、数据采集、数据建模、数据成型……同学们在这里能够接触最前沿的数字化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并非面对故纸堆,而是在种种新技术、新工具、新材料的使用中,不断攻克难关、实现新的跨越。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大师进校园”工程,建成于爱平陶瓷修复大师工作室、温雨菲青铜器修复工作室、贾洪升木雕大师工作室等5个大师工作室,搭建“名师名匠”带徒授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激活当代价值,开展了“绝艺绝活+现代技术”“传帮带”活动。
2020年12月11日,学校联合43家文博相关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牵头成立了全国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纳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国家战略,是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首家产教融合联合体。联盟内学校每年可向社会输送1200名以上文物保护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校党委书记孔祥敏表示,未来学校将发挥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把总、统筹协调的领头雁作用,突出专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发展空间,培育职教品牌,为推动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添新力、创新绩、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