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江西省赣县区: 让“红色沙漠”变生态绿洲

江西省赣县区: 让“红色沙漠”变生态绿洲

在赣州市赣县区白鹭乡金钩形崩岗治理示范园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为警示后人保留的“活化石”,岗上山峰突兀,岗下沟壑纵横,一片荒芜,与治理示范园内的绿意盎然形成鲜明对比。

崩岗侵蚀作为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地貌类型,而赣县区是江西省崩岗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崩岗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分布之广、危害之大,在我国南方实属罕见。2017年以来,赣县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将金钩形项目区崩岗治理作为国土整治、生态改善优先项目实施。

依托“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和“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赣县区创新模式综合施策,崩岗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让崩岗长了青树、换了新颜,打造了崩岗治理全国样板,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双赢局面,成功入选国家三部委首批山水工程15个优秀案例。

“江南红色沙漠”

“全村2000多座崩岗,一到下雨天,土层流失形成大量泥石流,村里人苦不堪言。”白鹭乡上塘村主任谢小路感触颇深。这里的金钩形崩岗群是我国南方最为剧烈、集中连片最大的崩岗群,连片面积达7平方公里,共有崩岗2474座,占全区崩岗总座数的60%,占总面积的40%,每年流失土层1厘米左右,被称为“江南红色沙漠”,曾被收入世界科教文卫组织教科书籍典型案例。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赣县区19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存在崩岗侵蚀,有崩岗4138个(处),崩岗面积18.1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1%。崩岗侵蚀造成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劣地,土走山破烂,肥走田低产,导致生态破坏,危及生态安全,给当地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危害,成为治理“顽疾”。

生态环境与生存状况戚息相关,生态脆弱也加剧了贫困。赣县区财政局局长温见勇回忆:“金钩形崩岗群涉及白鹭乡的吉塘、上塘、桃溪、仁源4个村和田村镇的杨梅、坪内、湖塘3个村,2015年7个村共有立档建卡贫困户294户1229人,贫困发生率达到18.3%,贫困人口当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为全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区域之一。”

赣县人民一直没有停止同崩岗侵蚀作斗争的步伐。赣县区是赣南崩岗治理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即获得由国务院颁发、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叫崩岗长青树,让沙洲变良田”锦旗嘉奖。旗帜是形象,更是方向。60多年来,在这面旗帜的激励下,赣县积极创新水保治理模式,优化水保机制体制,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敢啃硬骨头,誓克崩岗侵蚀这一“顽症”,开展了崩岗治理试验示范。

治山理水一体推进

2017年,为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实施,赣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区委书记领衔推进落实重大改革项目,及时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勘测设计、预算审计、施工招标等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尽早开工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时,为加快项目实施,区政府及时制定《赣州市赣县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加快推进2017年度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的通知》,为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崩岗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金钩形崩岗治理坚持山上与山下同治,治山与理水同步,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统筹兼顾,将崩岗、水系、农田、村庄、道路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统一设计、综合治理。”赣县区水土保持中心负责人谈到。为改变过去治理单一、措施单一、就崩岗而治崩岗的做法,他们按照建精品、创特色、树样板、可复制建设要求,坚持规模治理、集中治理、综合治理。同时,还聘请了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进行详细勘测设计,并同华中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赣南师范大学等高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探讨崩岗治理思路和治理措施。根据不同类型崩岗特点,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工程则工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做到总体布局综合化、治理模式多样化、治理措施多元化、林草植被色彩化。

随着2019年工程全面完工,治理崩岗面积301公顷,占计划任务的100.3%,同时完成面上水土流失治理57.6平方公里,其中水保林2150公顷,经果林30公顷,封禁治理3580公顷。温见勇介绍说:“试点累计完成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占项目计划投资的100%,其中中央奖补资金5611.04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1150万元,整治资金3738.96万元。”

我们站在示范园内的岗亭上,只见山顶植被郁郁葱葱,山腰梯田果树林立,山脚鱼塘与水相映。昔日的“红色沙漠”如今已变成了生态绿洲。

终见绿衣裹青山

走在田村路段旁的稻田间,几只白鹭时而踱步觅食,时而展翅高飞,构成一幅田园生态画卷。“近年来,随着白鹭乡生态环境治理及鸟类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鹭鸟来此安家落户。”谢小路介绍说,通过开展崩岗综合治理,白鹭乡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和改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重要组成部分,赣县区将推进生态扶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重点项目进行整体谋划,努力实现崩岗治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温见勇说,试点项目实施以来,引导和激励当地及周边500多户贫困户参与工程建设、管护经营,让项目建设成为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就地就业基地,实现精准扶贫。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种植脐橙1500亩,杨梅1000亩,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3600万元。2020年4月,赣县区实现全部脱贫退出。

如何将治理开发与落实长效机制相结合,治理示范园区内通过自主经营,公开竞拍大户承包,公司+农户等形式,落实土地经营权,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住、长受益,现实“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据介绍,目前金钩形崩岗治理已有治理大户、农场主4户,承包崩岗果业开发1200余亩,有5户脱贫户参与崩岗果业开发140余亩;有52名村民与小路农庄、鹭溪农场等签订了长期果园务工合同,参与果园施肥打药等生产劳动,平均每天可获劳务报酬100元,每月直接创收2000多元,实现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勤劳致富。为助力乡村振兴,还依托白鹭古村、田村宝华寺等旅游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后建设了生态休闲农庄、生态果园、生态蔬菜基地等,昔日崩岗群成为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水果采摘的网红打卡地,成为体验水保生态文化的体验区。

山山呈绿意,季季有瓜果。金钩形崩岗群不但通过全面整治,实现“烂山地貌”变“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还努力打造成为集崩岗治理、科普宣传、休闲旅游、科学实验、技术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南方崩岗治理示范基地和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目前,一个规模约6000亩的金钩形崩岗治理示范园已初具规模,为赣州市、江西省提供了成功经验,积累了可复制推广的治理模式,成为崩岗治理示范典型。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财政局 钟文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caijingjie.com/zonghe/2268.html

财经街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