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业现状:数据背后的困境
据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14.19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03亿,同比增长16.7%。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10.77亿,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国内出游人次3.42亿,同比增长25.7%。
2024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1.5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1.29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23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然而,尽管数据如此亮眼,并且许多项目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文旅行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从经济效益到文化理解、项目同质化再到跨行业合作,文旅项目为何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文旅行业的挑战:经济效益低迷
文旅行业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和培育过程。然而,文化类旅游项目普遍面临盈收微薄的问题,这不仅剥夺了行业的话语权,还让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心存疑虑。例如,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但由于门票收入有限,管理部门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难以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艺中联的“遇见园博园”项目。该项目在原“荆门园博园”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和景观资源,通过创新的“文化IP+沉浸夜游”模式,成功突破了经济效益低的困境。项目开园后,通过丰富的夜游活动和多样的互动体验,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文化类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树立了典范。
文化深度:如何让游客更好地理解?
文化类旅游项目往往涉及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专业知识,普通游客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没有专业的讲解,游客难以领会其中的精妙之处。一些艺术展览因策划和展示过于专业化,使得观众难以欣赏其艺术魅力。
“遇见园博园”在这方面则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项目通过创意景观和文物活化,将复杂的楚文化元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例如,园区内的“虎座鸟架鼓”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中式对称美学,还加入了现代科技元素,使其成为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此外,项目还设有专业的导游和解说员,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项目同质化:创新与独特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地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使得区域文化项目的相似性愈发显著。这种同质化现象不仅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还降低了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丽江古城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镇之一,近年来由于商业化现象严重,许多商店和餐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其他古镇相似,缺乏创新和特色,使游客难以体验到独特的文化魅力。
国艺中联在“遇见园博园”项目中,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避免了同质化的陷阱。园区内的“楚风12驿站”结合荆襄古道及十二月花卉,以楚风IP为主题,形成了“一驿一传奇”的独特文化体验。每个驿站都汇聚了休憩、餐饮、观景和演艺等多种功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极大提升了项目的竞争力。
跨行业合作:文化与商业的融合之道
文化人与商业人士在目标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往往导致项目执行中的冲突和误解。文化人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而商业人士则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这种差异增加了文化项目商业化运作的难度。
“遇见园博园”项目成功地克服了这一障碍。国艺中联通过与地方政府、商业伙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项目的发展。项目不仅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还引入了现代商业运营模式,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有机融合。园区内的“智慧夜游”和“水景水秀”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和商业化运营,既增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又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文旅行业的发展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创新解决方案,就一定能够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