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尚柯伶 吕梦想)“现在我们将花边图纸置于圆盘形草垫上,然后把大头针扎在图纸网格上来固定编结的位置,然后再将小棒槌上的棉线拉出固定在图纸的部位上。拿稳棒槌,根据图案形状,以别针为支点,将棉线进行扭绞、缠结编织成花边就可以啦!”近日,在所城里“烟台剪纸”馆内,十几对木质棒槌在非遗传承人邹汉珍手中飞舞交织,巧手翻覆间,一件精美的花边作品就呈现出来,玲珑剔透,花样新颖。
近日,山东工商学院“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10名大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棒槌花边技艺学习课堂,零距离向烟台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邹汉珍学习和调研。
(图为邹汉珍老师演示编织技法。通讯员 孙铭娇摄)
据了解,棒槌花边是一种源于欧洲的传统民间编制手工艺,19世纪末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在古代,欧洲民间曾以鱼骨为别针,扎在垫子上,然后以羊脚骨为绕线管,所制成的花边称为骨花边,后来又称绕线管花边。由于绕线管传入我国后被当地俗称为棒槌,“棒槌花边”这一名称就延伸而来。
百余年来,棒槌花边也由单工种发展到花边与扣锁拼镶、花边与刁平绣、扣眼结合的不同规格的品种,产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棒槌花边不仅是高档的日用装饰品,也是精美的艺术欣赏品,其花边台布、茶几布、餐布、床盖等做工精细、美丽雅致。在棒槌花边技艺学习课堂上,邹汉珍展示了装裱好的花边作品。这些花边作品颜色不一,造型各异,有腾云驾雾的龙、抓耳挠腮的猴以及各种各样的充满中式风格的作品。
“棒槌花边的设计讲究形神兼备,它一般取材于传统的文化元素,比如各种龙纹和云纹以及各类鳞纹。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现代元素也开始融入到设计当中来。”邹汉珍说,“花边棒槌的图案设计并不难,最主要的是将画印在格子纸上并添加各种图解,图解就像说明书一样,指导你下一步往哪里织,编织几下。”
(图为实践队员在指导下学习棒槌花边技艺 通讯员 孙铭娇摄)
“通过邹汉珍老师的手把手教学,我学会了两边线、密龙、辫子、稀布、密布等多种织法,而且还学会了里插针、外插针,现在可以自己独立编织了。”山东工商学院“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吕梦想兴奋地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能够驾驭起头和结尾,能够根据所画的图样,织出成品。”
织花边不仅考验技术,也考验耐心,要耐得住性子,一坐一整天一般只能织十几公分见方大小的一块,如果针法细密和图案复杂,还需更长时间。没有耐性和不细心的人,做不出致密挺括的精品。“在实践中研学非遗很有意义,青年大学生不仅磨炼了耐性与毅力,而且主动承担起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红绘青春,非遗促振兴”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孙铭娇介绍,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人的故事都吸引着学生们去探索,相信也会有更多的青春力量加入到非遗的传承中去。
(图为实践队员相互交流编织技法 通讯员孙铭娇摄)
“非遗来自民间,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带领青年大学生学习非遗,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非遗活起来、活下去”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尚柯伶表示,要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非遗的同时,更要开动脑筋,善用互联网平台,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