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由北京鸿兴书画院与山东艺名书画院联合主办的”文脉相承·丹青共美——中国书画双年展”在临沂市艺名文化中心启幕。本次展览汇集京鲁两地30余位艺术家的80件精品力作,其中杨秀和书法《精气神》、徐玉正国画《春日美景》、周新生书法《陋室铭》、韩家国书法《融通四海》作为核心展品引发关注。展览由知名策展人魏强统筹策划,将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
南北合璧:千年文脉的当代交响
上午10时,艺名文化中心汉阙造型的主建筑前,由非遗柳琴戏改编的开幕表演《书画春秋》拉开帷幕。北京鸿兴书画院执行院长黄小克,山东艺名书画院院长赵文博共同为展览揭幕。
策展人魏强介绍,展览特别设置”源流””交融””新生”三大篇章,既呈现北京书画院系对传统的学院派研究,也凸显齐鲁大地特有的雄浑气象。展场设计融入”书圣故里”文化元素,王羲之《兰亭序》激光投影与当代书画作品形成跨时空对话。
核心展品:传统笔墨的时代言说
杨秀和《精气神》:武术气韵入书法
中国书画院院士杨秀和专为本次展览创作丈二巨幅《精气神》。作品在临沂展出别具深意——”精”字取法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怆力度,”气”字融入八极拳的震脚发力,”神”字末笔如太极收势,将沂蒙武术文化注入笔墨。展览现场特别设置体感交互装置,观众可通过手势捕捉体验”以气运笔”的创作过程。
徐玉正《春日美景》:南北山水对话录
国家画院研究员徐玉正的青绿山水《春日美景》,首次尝试将沂蒙山区的层岩地貌与北京颐和园春色并置。画面中,苍劲的斧劈皴描绘蒙山巨石,细腻的没骨法呈现昆明湖碧波,右上角题跋选用临沂出土的《孙膑兵法》汉简书体,形成”一地一韵,南北共春”的独特意境。
周新生《陋室铭》:金石考据出新意
西泠印社社员周新生的小楷长卷《陋室铭》,选用临沂博物馆馆藏银雀山汉简的形制规格。作品采用仿古竹简工艺,每枚”简片”宽1.2厘米、长24厘米,以铁线篆笔意书写,并附3000字考据注释,展现”书圣故里”的文字演变史。展览配套推出的文创笔记本,将作品局部制成可撕式便笺纸,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韩家国《融通四海》:商港文化的笔墨转译
山东籍书法家韩家国的篆书作品《融通四海》,巧妙化用临沂出土的春秋青铜器铭文。四字结体取法《陈曼簠》的方折劲挺,墨色模拟青铜器氧化形成的”红斑绿锈”,落款位置钤盖”琅琊”古玺印章。该作品陈列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区,与临沂岗头汉墓出土的琉璃器文物复制品并置,追溯这座商贸古城的开放基因。
策展深意:文化基因的在地活化
策展人魏强在导览中强调:”这不是简单的作品巡展,而是一次文化DNA的嫁接实验。”展场二层特设”水墨实验室”,观众可用数字毛笔在虚拟卷轴上临摹展品,AI系统即时生成”京派严谨度””鲁派豪放值”双维度评分。来自费县的小学生张晓阳在体验后兴奋表示:”我写的’海’字得了75%山东豪迈分,老师说这就是文化基因!”
学术论坛环节,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提出”双源流说”:”北京艺术家的学院派探索如同黄河奔涌,山东创作者的在地性表达恰似沂水汤汤,二者在临沂这个儒家文化与商业文明交汇点激荡出新的艺术形态。”
本次画展特别设立的”新农人画语”展中展,展出20位临沂农民书画家的作品。平邑县油画家李大山创作的《金银花田里的楷书课》,描绘村民在中药材种植基地用树枝临帖的场景,该作品已被山东艺名书画院收藏。
跨域联动:文化共生的未来图景
展览期间,两大书画院签署战略协议:2025年将互设创作基地,北京艺术家驻留沂蒙山写生,山东新锐赴宋庄艺术区交流;联合开发”汉字地理”研学项目,沿京杭大运河设置10个书画观测点。
闭幕式上将首发展览同名数字藏品,杨秀和《精气神》的3D版NFT作品已获香港某拍卖行意向认购。策展人魏世强透露:”我们正在与罗浮宫东方部洽谈,计划让《融通四海》与古埃及纸草文书进行跨文明对话。”
当北京中轴线遇见沂蒙山水,当皇家气象对话商埠遗风,”文脉相承·丹青共美”展构建起跨地域文化对话的典范。四组核心作品如同四把钥匙,既开启了对传统美学的深度解读,也解锁了艺术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特邀嘉宾中外新闻社记者、紫荆书画院院长马云平在观展后所言:”这场展览让我们看见,两千年前琅琊古城的开放胸襟,正通过笔墨丹青在新时代延续。”